“新房钥匙还没拿到,装修公司的电话就没停过!”骚扰电话泛滥的现象,引发群众强烈不满。近日,湖北省利川市检察院通过“刑事打击+行政监督”双轨发力,办结一起涉及8万余条业主信息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,12名涉案人员全部受到法律惩处,更推动物业、房地产行业开展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改,让业主不再受“信息裸奔”之扰。
案件回溯至2021年,装修公司负责人刘某等人为拓展业务,通过购买、交换等方式,从小区售楼部、物业公司等渠道非法获取本市多个新开发楼盘的业主信息 —— 涵盖姓名、房号、电话等内容,共计8万余条。随后,他们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建材销售、房产中介等同业人员,导致大量业主饱受骚扰电话“轰炸”。不堪其扰的业主们最终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,将刘某、朱某等 12 人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移送利川市检察院审查起诉。该院刑事检察部门结合涉案信息数量、非法获利金额及认罪悔罪等情节,依法作出分类处理:对刘某等3人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提起公诉;对犯罪情节轻微的朱某等 9 人,作相对不起诉处理。2025月,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对刘某等3人判处相应刑罚。
不起诉不等于不处罚,行政责任必须依法追究,行业漏洞更需及时堵塞。2025年1月,利川市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依据行刑反向衔接规定,将案件移送至行政检察部门。行政检察部门立即展开深入调查,梳理该院近五年办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,总结出三大共性问题:其一,涉案规模较大,案件覆盖近10个新开发楼盘,受害业主达数十万人,且70%涉案人员为物业或房地产企业工作人员,其余人员也与两类企业存在业务合作或利益输送;其二,企业管理混乱,多数企业未建立信息保护制度,业主信息要么以表格形式存储,要么将纸质名单随意摆放,缺乏加密防护措施,极易被窃取传播;其三,法律意识淡薄,从业人员将出售信息视作“赚外快”,而行政主管部门对个人信息保护缺乏专项检查,存在监管“盲区”。
为打通刑事司法与行政执法的衔接堵点、推动行业源头治理,利川市检察院启动双向监督,一方面向公安机关发出检察意见,建议对朱某等9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,另一方面针对行业监管漏洞,向主管部门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,建议完善行业监管机制,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常态化监管范畴。
2025年7月,公安机关对朱某等9人分别作出罚款处罚。9月,物业主管部门书面回复整改情况,表示已印发《关于加强房地产领域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工作提示函》至全市相关企业,开展专项检查并责令存在漏洞的企业整改到位,同时督促企业完善信息保护制度、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,并约谈3家涉案物业公司负责人。此外,相关部门还汇编相关法规下发至各企业,强化行业人员的法律底线意识。